查看原文
其他

李白与杜甫,对悲哀的两种超越

ECHO 回响之外
2024-09-06

《李白行吟图》,南宋,梁楷

ECHO「溯回东方」

溯洄东方美学  找寻生活样本






闻一多先生曾饱含感情地说,历史上李白和杜甫的会面,就像是“青天里太阳和月亮走碰了头”。可是对于这每天抬头就能看到的太阳、月亮,我们究竟知道多少呢?难道我们没有因为过于熟悉,而轻忽他们的伟大吗?






据说贺知章读了《蜀道难》之后,直呼李白为“谪仙人”。李白喜欢这个称呼,常用以自称。杜甫在《饮中八仙歌》中也说:“天子呼来不上船,自称臣是酒中仙”。总之,要理解李白,离不开“仙”这个维度。李长之就是以求仙学道为切入口,写了《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》一书。


不过要感受李白的“仙气”,最直观的方式还是读他的诗,让他带着你飞。你会发现,农业时代、车船时代的李白,仿佛拥有无人机视角甚至人造卫星视角,他总是从天上俯瞰大地。


比如《将进酒》:“君不见,黄河之水天上来,奔流到海不复回”。其实在那个时候,没人能直接看到这幅壮观的景象,大家只能站在黄河边,想一想它的源头应该在天一样高的地方。事实上,当时人们还没有搞清楚黄河真正的源头,所以李白才会说“黄河西来决昆仑”。但这不重要,李白在心里已经上升到空中,从大河之源到入海口畅游过一遍。



敬亭山,李白晚年在这里写尽孤独 ©黄宇



 李白还有许多天空视角的诗句。


“登高壮观天地间,大江茫茫去不还;黄云万里动风色,白波九道流雪山。”这是写长江。


“俯视洛阳川,茫茫走胡兵。”这是安史之乱后,他写自己登上华山莲花峰,遇到了仙女,仙女又把他介绍给一个叫卫叔卿的神仙,“恍恍与之去,驾鸿凌紫冥”之后见到的景象。这里的“恍恍”用得太奇妙了,好像之前见仙女的事是真的一样。


我们可以把李白看作一名虚拟现实玩家,只不过他不需要各种插线的设备,只需要喝点酒。你读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,诗人听到有人说天姥山多么好,于是直接上线了,“我欲因之梦吴越,一夜飞度镜湖月”。我们有时候贪恋梦中的美景,会在醒来之后强迫自己睡回去,把梦续上,但通常都会以失望告终。李白却好像想梦见什么就能梦见什么。


梦里到了天姥山,李白见“谢公宿处今尚在”,立马便“脚着谢公屐,身登青云梯”了,接着“半壁见海日,空中闻天鸡”,声色俱全,何等美妙。“千岩万转路不定,迷花倚石忽已暝”,这不是静态的景致,而是五感全部调动的体验。“云青青兮欲雨,水澹澹兮生烟……青冥浩荡不见底,日月照耀金银台”,李白的造境能力,千古一人。



峨眉蜀道 © 侯雨



若有人以不屑的语气说李白“飘在天上”“不食人间烟火”,我们得问他什么是现实。牛郎织女的故事之所以流行,不正说明每个人都有“脱离现实”的本能。你不能说李白的梦比你做得好,便诋毁他。现实与想象的关系,比人们通常以为的要玄妙复杂得多。


生活在手机电脑前的我们,更应该明白,语言才是人类栖居的更本质的家园。诗人说出的每一句话,都改变了我们生活的世界。








如果说李白的思绪总在天上,那么杜甫的根底长在人间。


白居易《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》一诗最后两句:“天意君须会,人间要好诗。”意为,上天让你们这两位大诗人颠沛流离不得志,是为了给人间留下好诗。有意思的是,李白的诗在他死后很多都散佚了,“当时著作,十丧其九”,诗集里掺杂了不少冒牌货,给后世的学者制造了很多麻烦。而杜甫的诗不仅保存得比较完好,在世的时候,杜甫的目光也始终停留在人间。


这不等于说,杜甫就没有大开大阖的视角。青年时的《望岳》:“齐鲁青未了”“阴阳割昏晓”,何其雄俊。中年时的《同诸公登慈恩寺塔》:“秦山忽破碎,泾渭不可求。俯视但一气,焉能辨皇州。”这是杜甫与高适、岑参等人的同题之作,杜甫这篇被誉为“气魄力量,自足压倒群贤,雄视千古。”晚年时的《登高》:“无边落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。”更是被称为“高浑一气,古今独步”。



成都杜甫草堂 © HUANG



但如果我们要想理解杜甫因何能够成为“诗史”“诗圣”,就得跟随他在崎岖的地面道路上行走。你会发现,杜甫眼中的世界虽无奇境异象,却同样令人惊叹。


进入杜甫内心最好的入口,是他的两首长诗之一《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》。这是一个失败者的心灵自传,似乎杜甫的许多诗都有这个性质,但这一首是他第一次系统总结自己的平生,并坚定未来的志向。


从标题可知,这是一篇游记。但是先用了全诗三分之一的篇幅来交代人物,也就是自己。“杜陵有布衣,老大意转拙。”杜甫当时已经做了一个小官了,但他仍以布衣自许。“许身一何愚,窃比稷与契”,他知道这是一个愚蠢的心结,可还是放不下治国安邦的志向。“穷年忧黎元,叹息肠内热。”命里注定要为人类操心。“非无江海志,潇洒送日月。生逢尧舜君,不忍便永诀。”也想泛舟五湖,但赶上了好皇帝,身不由己,从后文可知,这是一句反话。



BBC纪录片《杜甫:中国最伟大的诗人》



直到“沉饮聊自遣,放歌破愁绝”之后,诗人才踏上行程,“岁暮百草零,疾风高冈裂。天衢阴峥嵘,客子中夜发。”刚出发就经过了骊山,皇帝正带人在此避寒,诗人想象的场景是“君臣留欢娱,乐动殷胶葛。赐浴皆长缨,与宴非短褐。”


讽刺之意已经十分明显了,诗人还要添上一句“圣人筐篚恩,实欲邦国活”,皇帝赏赐那么多东西,是希望大臣们高薪养廉、为国尽忠。又铺陈了一下骊山上的声色犬马,诗人用一个千古名句作结“朱门酒肉臭,路有冻死骨”。


之后便回到了路上。经过渡口的时候,诗人看见“群冰从西下,极目高崒兀。疑是崆峒来,恐触天柱折。”冰既是实景,也可理解为时代的寒意。“恐触天柱折”则像是担心时局倾覆的预感。这首诗创作的时候,安史之乱即将爆发。接下来,诗人终于交代了此行的目的,“老妻寄异县,十口隔风雪。谁能久不顾,庶往共饥渴。”妻子、儿女都在奉先县,我要跟他们一起过饥渴的日子。杜甫的人间性由此充分显现,他知道温饱已不可得,人生的指望只剩下“共饥渴”。


但转眼间,“共饥渴”也成了幻影。“入门闻号咷,幼子饿已卒。”这应该是中国诗歌史上最悲哀的一幕。在路上诗人已经做好了心理调适,对仕途和时局的信心都放到了最低,只想要一家人在一起,熬过最寒冷的日子。李白对亲情友情都很淡漠,抛妻弃子,对朋友也是“我醉欲眠卿且去,明朝有意抱琴来”。而杜甫对妻子、孩子、朋友、晚辈,都是深深的眷恋。



杜甫继续写道:“吾宁舍一哀,里巷亦呜咽。”据俞平伯考证,根据唐朝的礼数和风俗,过于幼小的孩子夭折了,礼节上是不哭的。所以才会说“吾宁舍一哀”。接着便是悔恨,“所愧为人父,无食致夭折。”但这种悲哀如何能够排遣掉呢?




杜甫在这首诗的结尾写道:“默思失业徒,因念远戍卒。忧端齐终南,澒洞不可掇。”他想到自己好歹还有士人身份,不用交税当兵,那些失业的农民,镇守边关的兵卒,他们痛苦只会更加沉重,却无人看见。“澒洞”意为广漠无边。推己及人,诗人的心中的悲哀,像钟南山一样广大无法排解。这首诗就这样结束了。


这就是杜甫的人间,人间的杜甫。杜甫没有办法唤醒昏聩的皇帝,甚至无力拯救自己的孩子,但他决定直视这悲哀的人间,将自己的悲哀融入到广大无边的悲哀之中。他或许会认为,将这样的悲哀排解掉,是对苦难的亵渎。



陆俨少 杜甫诗意图






杜甫的《饮中八仙歌》,除了写李白,还有宗室贵族李琎、诗人贺知章、书法家张旭等人。这首诗里写了八个人,但其实有九个人,写诗的人凭借其在画外的清醒与冷静,与“八仙”共同构成了这幅盛世人物图画。程千帆便将《饮中八仙歌》解读为“一个醒的和八个醉的”。


通俗的看法是,《饮中八仙歌》写的是盛唐诗人“不受世情俗务拘束,憧憬个性解放的浪漫精神”。程千帆通过梳理史料,将这些人的事迹逐一稽检,发现这些人其实是“由于曾经欲有所作为,终于被迫无所作为,从而屈从于世情俗务拘束之威力,才逃入醉乡,以发泄其苦闷的。”也就是说,浪漫是不得已而为之。


因为现实不允许有所作为,所以便佯狂遁世,这是古代士人的惯常选择。这也可以解释李白的不少诗作。比如《醉后赠从甥高镇》:“君为进士不得进,我被秋霜生旅鬓。……且将换酒与君醉,醉归托宿吴专诸。”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的尾联: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,使我不得开心颜。”



明 尤求《饮中八仙图卷》局部 厦博馆藏



但一个诗人若只有批判现实的维度,便不足以成为伟大的诗人。翻阅李白诗集,不难发现,最能摧发他的创作热情的,不是个人境遇也不是现实政治,答案另有所在。


“五花马,千金裘,呼儿将出换美酒,与尔同消万古愁”。我们读《将进酒》,到最后的时候很容易被错落的诗行带入欢快的情绪。其实这里隐藏着一个关键问题,李白的“万古愁”是什么?


从前文来看,李白所愁的对象跟外部社会毫无关系,而是时间的无情流逝,和生命的短促且不可预知。黄河之水天上来,在今天的科学语境下可以理解为,有意识的生命在宇宙中凭空出现。但是人一出生便朝着死亡急速奔去,在宇宙的尺度下,人的一生就是短短一瞬,“朝如青丝暮成雪”说得还是保守了。


李白还说过:“夫天地者,万物之逆旅也;光阴者,百代之过客也。而浮生若梦,为欢几何?”


对于生命短促的感慨,在中国诗歌史上也是传统。比如《古诗十九首》中反复出现类似的诗句:“人生天地间,忽如远行客。”“人生寄一世,奄忽若飙尘。”“人生非金石,岂能长寿考。”“人生忽如寄,寿无金石固。”“生年不满百,常怀千岁忧。”



刘旦宅 《醉仙图》 



只不过在魏晋时期,人们对这一的终极忧虑的解脱方法是立功、立名、服药、饮酒。一生求仙访道的李白,看似走的是同一条路,但他的生命自觉意识和理性精神比前人更近了一步。我们从他的诗里可以看到,他在内心深处对求仙、饮酒、功名的效力都是持怀疑的。


比如李白写秦始皇,没有儒家惯用的批判态度,而是以欣赏的眼光开篇“秦王扫六合,虎视何雄哉!”但到后面,便转向“尚采不死药,茫然使心哀。”到最后,“但见三泉下,金棺葬寒灰。”可见贵如千古一帝,也不能对抗无常。


关于饮酒,李白也写过“抽刀断水水更流,举杯销愁愁更愁”。


李白饮酒诗中,还有一首最孤绝的,《月下独酌·其一》:“花间一壶酒,独酌无相亲。举杯邀明月,对影成三人。”一个朋友都没有,只有月亮和影子相伴。它们也不可能理解自己,“醒时同交欢,醉后各分散。”这就是彻底的孤独。



李白很容易逃到天上去,但他在天上唱的歌,都是从生命最深处的悲哀里溢出来的。李白就是那个独自醒来又佯睡的人。杜甫是最懂李白的,“白也是无敌,飘然思不群”,李白不管跟多少人喝过酒,他在本质上是“不群”的。







杜甫则相反。不管如何漂泊、孤单,“亲朋无一字,老病有孤舟”,杜甫永远是人间的杜甫,他心里永远念着“群”。比如前边说过的,他在经历幼子死亡的悲剧后,心中蓦然想起“失业徒”“远戍卒”。


又比如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,从个人境遇的惨辛,突然转向“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!”


杜甫笔下有许多人伦日常的美好,绝不会见于李白的诗中。比如《北征》,诗人又一次从远方赶去贫困交加的家人处,看到妻子儿女衣衫褴褛“妻子衣百结”“补绽才过膝”,诗人拿出带来的衣服、化妆品,于是几天之后“瘦妻面复光,痴女头自栉。”见过太多死亡的诗人面对调皮的孩子,有着无限耐心,“问事竞挽须,谁能即嗔喝。”


在《羌村三首·其一》中,杜甫写家人在大乱之下团聚的场景,“妻孥怪我在,惊定还拭泪”“邻人满墙头,感叹亦歔欷”,生动如在眼前。而“夜阑更秉烛,相对如梦寐”,更在平静的叙述中蕴含无限意味。


同样是救民乏术,李白在天上俯视人间,杜甫是在人间穿行、经历、见证、书写。李白是超越的,杜甫其实也是超越的。只不过杜甫的超越是无形无声的。



明 宋懋晋 杜甫诗意图册



《登高》的尾联:“艰难苦恨繁霜鬓,潦倒新停浊酒杯 。”清人沈德潜评价说:“结句意尽语竭,不必曲为之讳。”殊不知,这是杜甫有意追求的诗歌境界与人生境界。他有上下千年、横跨万里的胸襟与想象力,但总喜欢在最后落笔在自己的困顿无措上。如《旅夜书怀》尾联:“飘飘何所似,天地一沙鸥。”《登岳阳楼》尾联:“戎马关山北,凭轩涕泗流。”皆是此法。


景凯旋老师说,杜甫代表了一种新的审美意识,“沉郁顿挫”不仅是一种风格,更是一种观念,意识到日常生活的艰难也是一种美。


李白通过对悲哀的转化而超越,杜甫则是通过在悲哀中停留而超越,正如他自己所说,“至仁之人,常以正道应物,天道远,去人不远。”


他就直挺挺地站在那里,无人知晓地牵挂着人间,让悲哀把自己和大地融为一体。清醒是最酣畅的沉醉。



杜甫故里之李白和杜甫的雕像



 ©

撰文 | 西坡

平面设计 | 王津   排版 | L

监制 | JAY

新媒体运营 | JEAN

品牌运营 | 子溪、侯雨




 往期精彩回顾 


豪宅先锋设计力|谢辉:重返于“物”,构建日常的生命力


宠物友好设计:给予所有生命爱与尊重


回响书单004 | 生命力的火光,在对话中闪烁



 ©

扫码添加回响之外编辑部官方微信

更多精彩内容等你来发现



修改于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回响之外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